探讨约束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因素

发布时间:2018-07-03点击率:

虽说我国是生产大国,但是在技术研发上还是需要有更大的提升,特别是在当下科技发展迅猛的背景下,必须要坚持智能制造转型这一战略任务,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变,那么当前是什么因素约束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呢?一起来看看。

约束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因素分析

1、信息化发展不平衡

我国地区间、行业间以及企业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,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智能化探索,但更多的企业尚处于电气化、自动化甚至机械化阶段,半机械化和手工生产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。我国制造业全面实现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2、中国制造业优势正在消失

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,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,劳动力供给呈缩减趋势,并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。此外,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,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,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、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。

3、中国制造业受到“双向挤压”

一方面,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“逆转移”的态势。目前,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已经开始,另一方面,随着中国低成本优势的消弱,越南,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、劳动力等比较优势,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商发力,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。总的来看,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“高端回流”和发展中国家“中低端分流”的双向挤压。

4、缺乏自主研发技术

我国智能制造的基础研发能力相对较弱。我国产、学、研的整体科技水平与美日欧等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,智能化的软硬件缺乏自主研发技术,高端传感器、操作系统、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,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能制造的发展。

5、智能设备动力不足

我国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。我国企业长期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形成的成本洼地,惯于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拼价格,导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,多数企业使用智能设备替代人工的动力不足。现阶段,即使一些引入智能设备的企业,也仅停留在初级应用阶段,以智能制造整合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企业屈指可数,更没有形成构建智能制造体系的战略思维和总体规划。

6、缺少自主知识产权

我国智能制造标准、工业软件、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。我国虽然是制造大国,但是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制造业国际标准数量并不多,国际上对中国标准的认可度也不高,中国在全球制造标准领域缺少话语权及影响力。总的来说,我国在工业软件开发方面缺少自主知识产权,明显处于劣势。

7、专业人才不足

从经营管理层面来看,我国企业缺少具有预见力的领军人物,以及在高水平的研发、市场开拓、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。从员工队伍层面来看,我国企业存在初级技工多,高级技工少,传统型技工多,现代型技工少,单一技能的技工多,复合型的技工少的现象。

智能制造能为我们带来优势

对于我国来说,智能制造提升生产效率的功能有助于抵消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影响,保持并强化“中国制造”的综合竞争力。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会产生对智能装备、智能传感器、新材料、工业软件系统以及相关服务的大量需求,能够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。

此外,借力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,智能制造还能够实现生产制造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,有利于减少过剩产能和库存,节约资源和能源,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方向高度契合。智能制造业将为“补短板”、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注入动力和活力。智能制造不仅仅是单一技术和装备的突破与应用,而是依靠装备智能化、设计数字化、生产自动化、管理现代化、营销服务网格化等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,创造新的附加值。

400-830-5721

7*24小时热线服务